來源:食品產業網|添加時間:2010年08月30日
近期全國農產品價格普漲,尤其是基本糧食突破了近幾年的價格高點。農產品在CPI構成中占比很大,其價格上漲對CPI有很大的放大效應,如果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國內下半年通脹壓力將大大增加。
有專家指出,現階段要有效遏制農產品價格的非理性上漲,需采取果斷措施,加強政府對農產品供給的管理和調控力度。包括加大對玉米、白糖以及食用油等品種的拋儲力度,以應對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
調控效果顯著 玉米后市看天氣
今年國家拋儲有著經濟和供應兩方面背景:一方面中國2009年貨幣投放量過大,市場流動性過剩,在房市調控、股市不振背景下,資金集中流入農產品,推動CPI走高;另一方面,去年以來中國天氣狀況不佳,部分農產品減產幅度較大,今年天氣不穩定,旱澇交煎,市場對農產品減產的預期較強。這樣背景下,國家有必要拋售出儲以保證市場供應,穩定物價。
中信建投期貨分析師孫曉飛表示,國家拋儲確實對市場產生了一定影響,緩解了價格上漲速度,限制了上漲幅度。“比如說6月份國家啟動玉米中央儲備進行調控就對市場形成明顯作用,而且及時修改拍賣細則也使得玉米直接流入需求企業,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降低企業采購成本,也降低了市場囤貨行為,對平抑糧食價格有很好的效果。”
“事實上國家從4月份就開始玉米拋儲,其時尚處于農戶售糧旺季,這也反映了國家穩定物價的決心。”孫曉飛表示,不過由于當時調控效果不太理想,國家于6月份啟用中央儲備,并修改拍賣細則,引導拋售糧食能夠主要流向生產企業,“預計后期拋儲仍會進行,只是受庫存大幅下降影響,力度會越來越弱。”
“對于玉米后市走勢,其實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天氣,比如說玉米,由于去年庫存已經基本消耗殆盡,如果玉米生長出現問題,那么國家將無力調控;幸運的是目前來看,玉米豐產有望,盡管強勢難免,但是為國家平抑物價留下較好的供應背景。”孫曉飛說。
消費旺季將結束 白糖價格難走高
“對于國家所采取的拋儲還是收儲等措施,首先要明確其目的。就本榨季的7次白糖市場拋儲措施而言,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短期供應偏緊格局。”上海中期期貨分析師經琢成表示,一方面國內食糖產量已經連續兩個榨季減產,2008/09榨季同期減少241.9萬噸,2009/10榨季同期減少169.29萬噸,這就使得市場中的供應量呈現下滑態勢,而國內食糖本身是一種剛性需求;另一方面,國內食糖是季產年銷,因此在銷售旺季時期,國家會采取拋儲措施以期平抑價格過度上漲。
從食糖基本面看,本榨季全球食糖供應偏緊已經是事實,而主要是下一榨季食糖產量情況,將成為食糖價格是否繼續走高的關鍵要素。從目前看,下榨季國際食糖或將從原先的供應存在缺口轉變為供應過剩,這是因為印度、巴西產量增加。國內食糖方面,下榨季糖料種植面積呈現增加態勢,但是依然由于天氣因素的不確定性,使得產量也存在著較大不確定性。對于白糖而言,倘若下榨季食糖產量增加,那么價格進一步走高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且不排除價格出現趨勢性下跌可能。而這要取決于2010/11榨季的產量情況。
經琢成表示,從白糖拋儲的情況看,本榨季前7次拋儲過程中,并不是每次拋儲對市場和價格的影響就顯得立竿見影。從近期拋儲動作看,對市場的影響來自于兩方面:一是盡管流通中供應緊缺,但是國家庫存可緩解這種壓力;另一方面,由于拋儲全部成交使得國家儲備庫存在減少。而在下榨季產量的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市場繼續看漲或者大幅看空食糖心理尚未出現。拋儲對于價格的影響,從短期看,由于拋儲當日成交價格的一路走高,反而帶動了現貨市場報價的上調。從中期看,隨著拋儲糖流入食品加工企業,終端對食糖的需求將有所減緩,而這將抑制現貨糖報價的進一步走高。
“回顧本榨季前7次的拋儲過程,今年4月份開始的第五、第六、第七次的拋儲平均價呈現連續上漲現象,分別為4955.55元、5247.93元和5417元。此外,本榨季已經累計拋儲157萬噸食糖。根據4月底召開的會議內容,需要加工的40萬噸儲備糖,目前已經加工25萬噸。從近幾次成交價格情況看,均呈現走高態勢。”經琢成認為,隨著夏季消費旺季結束,接下來可能進行的拋儲成交價格亦難再度走高。
從領漲到領跌 菜油彰顯拋出動機
北京中期期貨研究所高級分析師楊莉娜表示,自7月上旬至8月中旬,油脂期現貨出現一輪急速上行,以豆油為例,價格波動幅度達到16%左右,而菜籽油更是創出金融危機以來新高,而現貨價格跟隨期貨也出現明顯上行。由于國內災害頻發,食品價格波動加劇。今年7月,在食品價格帶動下,國內CPI創下年內新高。進入8月,食品價格依舊漲勢洶洶,而食品價格占CPI近30%的計算比重,是影響國內通脹的主要因素,因此多家機構預測,8月份CPI將在食品價格上漲帶動下再創新高。
糖價漲勢似強弩之末
盡管近期國際糖價再次突破20美分、創出今年3月以來的新高,但種種跡象表明,這波國際糖價大幅上漲的原動力正在減退,資金拉升下的漲勢已是強弩之末。
7月以來國際糖價走高實質上依托的是需求旺盛且供應過于集中,巴西港口外運能力成為貿易瓶頸在本輪糖價走高過程中扮演了推波助瀾角色;中東等地為了齋月補貨從7月開始加緊食糖進口;亞洲地區原本的出口大國泰國早已因為前期的旺盛出口將貨出清,甚至為了滿足國內消費也加入進口大軍。亞洲和非洲旺盛的食糖進口需求一時間集中于巴西,導致巴西食糖港口外運承壓、港口原糖升水大幅提高——攀升至罕見的1.3美分。
然而這一情況有望在近期發生變化。
一方面,引發本輪食糖進口需求大增的伊斯蘭八月齋月即將過去,這一部分補庫需求從9月開始將出現銳減。根據巴西Williams船務公司最新公布的數據,未來數周進入巴西港口裝運食糖的船舶數量將從上周的130艘減少到114艘,港口等待裝運的食糖數量也從上周的345萬噸減少至337萬噸。從圖中也不難看出,這是4月以來巴西在港糖船和食糖待裝貨量較為顯著的一次下降,而隨著來自亞洲和非洲齋月的集中進口需求的解除,上述指標也將在未來一段時間繼續回落。
另一方面,北半球產糖國新榨季臨近,大量新糖上市有望緩解短期供需緊張狀況。北半球食糖產量大國印度、泰國、中國、美國等都是在10月-11月期間開始新榨季的生產,隨著新糖上市臨近,消費終端會更傾向于購買耐存儲的新糖而推遲其補庫需求,這將進一步緩解國際市場短期內供需失衡局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新榨季降水相對穩定,從今年6月1日以來印度每周降水距平(實際降水與歷史平均的差距)來看,平均只比歷史水平低6%,而上一榨季同期這一數字是“低40%”,因此本榨季印度甘蔗作物基本不存在干旱影響,食糖產量也有望恢復至1800——1900萬噸甚至更高,而10/11榨季隨著干旱影響的解除,其產量可能進一步增加至2500萬噸以上從而恢復其食糖出口國地位。近期印度政府同意以偏低的價格出口停留在港口的幾十萬噸食糖,同時計劃恢復已經停止交易一年多的印度食糖期貨,種種跡象也表明印度國內對其食糖供需環境不斷改善的信心正在逐步增強。
食品價格上升帶來的壓力增加,國家對于保障食品供應,穩定價格的意圖顯現。楊莉娜表示,“近期國家加大對于玉米拍賣力度,同時在菜油上的操作也顯示國家將對油脂油料儲備進行投放,以平抑價格過度波動。”
8月18日,國內油脂市場大幅下挫,菜籽油領跌,因市場傳聞,國儲菜油可能在期貨上賣出,從而導致菜油領跌走勢。“盤后看注冊倉單,中儲合肥形成巨量菜油倉單,消息得到證實。從當前價位來看,現貨菜油利潤空間存在,且這個價格確實高于兩年來國儲菜油的成本價,因此高位套保壓力的出現,看似并不意外。”楊莉娜說。
東證期貨王愛華認為,目前油脂市場供應依然比較充裕,現貨市場對未來拋儲預期愈演愈烈,受此影響,部分油脂貿易商以較低的議價來加快走貨進度,這也進一步壓制了現貨市場的人氣。期現價格均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而國家平穩物價,控制CPI的政策措施又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油脂價格的上漲。王愛華說,“至于國家的拋儲的影響程度還需要密切關注國家拋儲的連續性。”
楊莉娜表示,國家近期較為密集地表態供應充裕,以及在糧油市場進行調控的措施,防止價格過度波動,受此影響,農產品期貨市場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調整跡象。此外,近期國際農產品市場也顯出回調跡象,政策實施時機配合適宜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從國家近期表態來看,后期國家將對農產品市場的貿易購銷、大型企業整合、儲備投放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穩定市場供應,弱化市場過度看漲預期,打擊農產品投機,穩定物價。
分析人士表示,在政策面利空之下,暫時調整,擠出前期農產品因為過度急速上漲形成的泡沫,回歸基本面供需。總體來說,政策面拋儲的利空影響短期效應顯著。從長期來看,拋儲節奏和延續性將影響市場情緒,同時拋儲總量對市場供應的補充程度如果足夠強,則將抑制價格繼續走升的空間,但如果量較小,則最終仍將回歸其自身供需面決定的趨勢。
責任編輯:張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