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五一”過后,豬肉價格不但沒有像往年一樣回落,反而加速上漲。有數據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全國豬肉價格上漲了43.5%,其中不少省區市的同比漲幅甚至超過50%。 豬肉大漲價將會帶來正負面兩種影響。正面影響是,對保護養豬戶的養殖積極性非常有好處。我國生豬價格在2008年上漲結束下半年就開始下跌,持續低迷好幾年,嚴重挫傷了農民養殖積極性。2008年上馬的一大批養殖生產力要么退出了,要么在死扛著,許多經營艱難、虧損嚴重。這一輪姍姍來遲的漲價對調動養殖戶積極性非常有利。然而,目前的豬肉漲價恰逢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高位運行,這無疑將增加宏觀政策抑制通脹的難度。控制物價、抑制通脹是當前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是否應該調控打壓漲幅高達50%的豬肉價格呢?筆者認為不必急于“硬著陸”。 近期豬肉價格大漲是在幾年非正常低位運行后的恢復性補漲,是向正常價格的理性回歸。如果豬肉價格長期維持在低位運行,就不能有效保護該行業的生產積極性,最終將會上演高肉價、吃不上豬肉的情況,這種恢復性上漲需要理性引導而不是急于打壓。 從未來情況分析,筆者認為豬肉價格漲不到哪里去。2007年、2008年因為城市居民吃不上豬肉,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勵、獎勵和保護生豬養殖的政策,當時上馬了一大批生豬養殖場、養殖戶。這些生產能力雖然在2008年以后的豬價下跌中退出了一部分,但是,大部分仍然在堅持生產。同時,按照市場規律,退出的一部分豬肉生產能力,眼看豬肉價格上漲,會啟動或者準備啟動生產。因此,可以說,現有生產能力應該是能夠保障市場供應的,肉價不會瘋漲到哪里去;不必驚慌失措,不必急于“硬著陸”打壓肉價。 當然,不可否認,豬肉價格上漲將對高企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推波助瀾。怎么辦呢?首先,仍然需要有關部門充分調研,全面分析,對癥下藥。另外,筆者認為出路不是打壓市場化程度很高的肉價,而是停止政府定價、指導價商品價格的上漲,比如成品油價格、民用水電價格等應該一律停止漲價,給市場化程度高、價格傳導機制靈敏的農副產品包括豬肉價格騰出階段性上漲空間,以調動生產積極性。 責任編輯:魏玉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