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甘肅日報|添加時間:2010年12月07日
●畝產由300斤躍至1300斤,全省糧食總產首次突破950萬噸
●降水利用率提高至80%,改變了山旱地不能種植玉米的歷史
●作為北方旱區糧食增產的重大突破技術,推廣到全國6省區
年終盤點糧食收成,甘肅省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950萬噸大關。甘肅省農業科技人員獨創的旱作農業技術,對旱作區年降雨僅300毫米的有效利用率高達80%,種植作物由畝均產300斤小麥一躍為畝均產1300斤玉米,改寫了我國旱作農業區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歷史,探索出中國北方地區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
我國北方地區由于干旱少雨,普遍面臨著“靠天吃飯”的難題。甘肅省農業科技人員對覆膜抗旱技術進行反復改進,創新出完善成熟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使旱地水分利用率由30%提高到平均80%以上,解決了長期以來制約糧食生產的春旱問題,改變了部分山旱地以前不能種植玉米的歷史。甘肅省委、省政府把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作為糧食增產的重大科技支撐,今年籌措整合資金2.4億元,在51個旱作農業縣區推廣1048萬畝,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平均畝產598.04公斤,較半膜畝增產138.34公斤,增產30.1%;馬鈴薯平均畝產2050.73公斤,較半膜畝增產435.53公斤,增產26.96%。僅此一項預計可增產糧食14億公斤以上。
甘肅省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優化了種植結構,今年農作物夏秋比首次調整為38:62。通過大力發展玉米和馬鈴薯高產耐旱作物,玉米面積由2000年的700萬畝擴大到今年的1200多萬畝,成為全國第16個超過千萬畝省份,步入玉米種植大省行列;馬鈴薯面積由1997年的500萬畝擴大到現在的1000萬畝,產量居全國前茅。促使我省秋糧總產首次突破600萬噸,創歷史新高,總產達626.2萬噸,在今年夏糧減產的情況下,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膜雙壟溝播成為我國北方旱作區實現糧食穩產增產的一項突破性重大技術,是實現我國北方旱作區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性舉措,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農業部于2009年8月召集北方15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農墾總局學習甘肅發展旱作農業的經驗,并決定今年在甘陜寧晉四省區率先推廣成熟配套的旱作農業技術,在我省建立國家級旱作農業示范區,引領全國旱作農業發展。陜西省今年在定邊、靖邊等5個縣建設5.5萬畝的標準化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示范區;寧夏自治區今年擴大秋覆膜120萬畝;山西引進示范適宜當地的地膜覆蓋玉米550萬畝。目前該技術已在全國6省區推廣。
責任編輯:范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