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添加時間:2010年06月22日
近期,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周邊農產品市場均出現大幅度的下跌,而棉花價格在回吐部分漲幅后又重拾漲勢。面對未來形勢,近兩日市場信心有所搖擺,部分人士認為棉花作為一個上漲幅度很大的品種,目前的價位已經積聚了很大的風險,因此需要謹慎操作。筆者認為,上次的下跌是在印度棉恢復出口、國內增發配額的情況下出現的,并且之前棉價由于快速上升技術面也有回調的需要,而近兩日的恐慌性下跌則更多的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隨著國際庫存日益見底,國內棉花價格將主要受外棉價格拉升的影響。
近一個月來,國內外棉價聯動趨勢明顯,呈現出下跌時外棉價格跟隨國棉走勢、上漲時國棉價格跟隨外棉走勢的格局。這主要是由目前處于棉花年度末期,國內棉花資源供不應求,外棉資源日漸減少,我國作為基本面的凈需求方,而外棉(尤其是美棉)作為基本面的主要供應方因素所決定的。在這個棉花年度,特別是青黃不接的時期,決定棉花價格的主要因素將是比較穩固的基本面。
國內棉花現貨價格持續上漲
本年度以來,國內棉花現貨價格一直保持穩步上漲的趨勢,幾乎沒有回調。代表國內棉花現貨價格的CNcottonB指數由年度初的不到13000元/噸漲至目前的18000元/噸,漲幅達5000元/噸。棉花現貨價格一路上漲,說明本年度棉花價格的上漲得到了下游企業的認可,價格上漲導致的成本增加也有效地完成了向下游企業的傳遞。價格的有效傳導促使本年度棉花價格可持續增長,而在往年,成本上漲則更多是被中間商和紡織企業消化,很難向下游傳遞,最終的結果是棉價再次下跌。這也從一角度說明了下游需求的旺盛和國內棉花供應的短缺。
紡織企業生存狀況較往年明顯好轉
本年度,紗、布銷勢平穩順暢,其中純棉紗、布銷勢表現尤佳,含棉類各種比例的滌棉混紡紗、布都非常好銷,銷售價格均不斷上調。基于下游銷售的順暢和對未來棉價的判斷,一些有能力的大型紡企原料庫存均比往年增加,平均庫存為1.5—2個月,最高的達3個月。因為在現貨棉價持續上漲的前提下,越早備貨,成本就越低,但也有部分紡企由于資金原因備貨不足,原料庫存維持在20天—1個月。不同的企業在原料庫存上有所不同,但在產品庫存上是相似的,就是本年度紡織企業的產品庫存普遍較低,都能夠做到順暢銷售無積壓。這一點從海關和統計局的5月份數據就可以得到印證,本年度我國紗產量同比增長17.58%,棉布產量同比增長20.3%,紡織品出口額同比增長17.45%,產量和出口增幅基本一致,紡織企業生存狀況明顯好轉。
國內棉花消耗殆盡
目前國內棉花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庫存普遍集中在紡織企業手中,不同于往年中間商掌握大部分庫存的情況,這就使得庫存的計算更為精確,不容易出現隱性庫存。據了解,目前中間商環節的存棉量極少,并都有捂棉情結,不到最高價格決不出手;基本上供應隨用隨買的小紡織企業少有配額,基本上在拿到訂單后才購買。大型紡企由于以出口訂單為主,市面上的地產棉以低等級為主,不足以滿足生產需求,新疆棉又數量有限,可選擇的余地越來越小,基本上鎖定采購外棉。
國際棉花庫存日漸見底
5月中旬以來,國內部分外商辦事處和代理商的棉花陸續銷售一空,很多國際棉商雖然仍堅持對外報價,但實際上處于“有價無貨”的狀態。據了解,本年度美棉簽約量已經完成,目前除了ICE期貨尚有一定數量的高等級美棉倉單外,只有西非棉和少量的印度棉、澳棉可供應,而7、8月份上市的巴基斯坦棉花不僅棉花品級、質量偏低,出口量也非常有限。雖然部分外商仍堅持報價,但實際手中除了美棉以外幾乎沒有資源,大多采取簽了合同再組織貨源的方式,因此裝船期至少要在7月份以后。另外,2010/2011年度澳棉總產量的80%已經被三四家大棉商“瓜分”。整體上看,國際棉花庫存較為緊張,這將在未來的ICE棉價上有所體現。
可能出現的調控手段
針對目前國內棉花供應緊張的局面,大家都想到了較為可能實施的國家調控措施:拋儲。但據估算,目前國家儲備的棉花大約有120萬噸左右,多數是上年度入庫的新疆棉,品質等級都比較好,一旦拋儲造成瘋搶,對穩定棉花價格的作用將難以預料。另外,因為棉花屬于國家戰略儲備,不可能全部拋售,普遍預計拋儲量將在50萬或60萬噸。如果按照預期拋售,這也僅是全國20天左右的消費量,不足以扭轉國內供不足需的局面。另外,為保護農民利益,國家也不太可能在棉花年度交替的時候過于打壓棉價。
筆者認為,棉花基本面將支持棉價繼續上漲,在外棉走勢的拉動下,國內棉價很可能走出另一個高峰。但出于人們恐高的心理作用,及對政策的預期,棉價或許會經歷些許調整,但這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影響,而非基本面真正發生了變化,對棉價最終起作用的,仍將是基本面的強有力支撐。
責任編輯:王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