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添加時間:2010年10月14日
美國稻米生產協會12日表示,美國今年稻米產量或比預期至少減產10%,難以達到預期,這將把國際米價再度推高30%。美國去年是全球第四大稻米出口國。
美國稻米生產協會主席德懷特羅伯茨說,由于炎熱的天氣影響了美國產區的單產和出米率,芝加哥市場稻米期貨在明年1月份前,可能上漲至每100磅16至17美元。他曾正確地預測稻米去年在16美元觸頂。
美國產量欠佳可能抑制出口。近期的洪水導致巴基斯坦產量大減,而該國去年是全球第三大出口國。相對于6月30日達到的年內低點9.55美元,稻米期貨迄今已經上漲了37%。
稻米市場咨詢服務公司Firstgrain的總裁米洛·漢密爾11日就美國稻米產出現狀表示,“價格剛剛開始上漲。我們面臨的情況是作物有問題。”
美國農業部把今年全國的稻米產量預估降低了5%至1100萬噸,并估計每公頃產量將降低至2005至2006作物季以來的最低水平。
除了稻米,其他農作物的產量問題也深受市場關注。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年9月份發布的《世界農作物前景及糧食形勢》報告說,自今年7月以來,國際小麥價格飆升60%至80%,玉米價格上漲約40%。
專家認為,受極端天氣因素影響,世界主要糧食產區減產,是今年國際糧價飆升的誘因。今年,俄羅斯糧食產量預計將下降超過30%,德國小麥預計將減產20%,加拿大小麥預計將減產17%。此外,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和澳大利亞等世界主要產糧區也因異常天氣而出現減產。
為保證國內供應和抑制糧價上漲,俄羅斯政府決定暫時禁止糧食出口,烏克蘭政府也打算在今年年底前限制糧食出口。
國際市場對此作出劇烈反應。今年8月,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9月交割的軟紅冬小麥漲停,觸及23個月來最高位,比6月份上漲80%。該交易所12月交割的玉米期貨上周觸及每日漲停,報每蒲式耳5.7325美元。創下2008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準。受此拉動,國際玉米和大米等糧食品種價格也迎來一輪漲勢。
責任編輯:王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