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日報|添加時間:2010年10月11日
10月1日,美國芝加哥農產品期價全線暴跌,玉米市場創(chuàng)下今年4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小麥市場當周5個交易日持續(xù)下行,大豆市場創(chuàng)下8月份以來最大單周下跌。
資本市場上的利空,或許是現實世界的利好。業(yè)內人士分析,6月份以來的國際糧價暴漲可能已告一段落,進入調整,世界再次渡過了一輪糧價上漲的威脅。
而在過去的4個月里,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主糧供應充足,價格平穩(wěn)。繼2008年世界糧食危機期間成功實現“世界糧荒、中國不慌”之后,中國再次續(xù)寫了奇跡。
“中國式從容”回答“誰來養(yǎng)活中國”
今年6月—10月,我國零售市場主要糧食品種價格保持穩(wěn)中略漲態(tài)勢。
而這期間,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劇烈。由于俄羅斯8月5日宣布停止小麥出口,芝加哥期貨交易所9月交割軟紅冬小麥漲停,觸及23個月來最高位,比6月份上漲80%。次日,歐洲小麥價格也上漲12%。受此拉動,國際玉米、大米等糧食品種價格隨后均迎來一輪漲勢。
我國也相繼經受了北方低溫、西南旱情、南北方洪災,全國夏糧七年來首次減產,早稻產量有所下降。加上宏觀經濟通脹預期強烈,農產品價格輪番上漲。
面對“外患內憂”,中國糧市從容不迫。“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yǎng)活占世界22%的人口”。農業(yè)專家、江西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尹小健說,10多年前,美國人布朗曾發(fā)出“誰來養(yǎng)活中國”的疑問。從接連兩次從容應對國際糧價波動看,中國用實際行動向世界作出了回答。
95%糧食自給率體現“中國式擔當”
“中國糧食將近40%的庫存消費比,遠遠高于國際公認17%—18%的警戒線。”糧食問題專家、南方糧食交易市場總裁助理熊學華說,這是今年中國糧食市場穩(wěn)定的“定海神針”,我國立足于自給的糧食安全戰(zhàn)略作用非凡。
引導農民“種糧”。2004年起,相繼取消了除煙葉外農業(yè)特產稅、農業(yè)稅等“四稅”及各種附加,每年全國農民減負約1250億元,人均140元;逐步推行直補、良種等補貼政策,力度逐年加大。
鼓勵地方政府“抓糧”。2005年,我國出臺了產糧大縣獎勵政策,當年對全國500多個縣實行財政獎勵,2009年獎勵產糧大縣1000多個,資金達到175億元。
通過努力,我國糧食播面連年增加,產量連年增長。2009年,我國糧食播面16.35億畝,糧食總產10616億斤。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
從2004年起,國家還連年穩(wěn)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為我國糧價應對國際波動豎起了一堵堅實的“防火墻”。
熊學華說,2008年世界糧食危機的時候,國際糧價是國內糧價的2倍;而今年,國內外糧食市場價格形勢與2008年情形相反,我國大米、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價格普遍高于國際糧價,降低了國際漲價傳導到國內的可能。
“中國式經驗”昭示嶄新糧食安全觀
我國改革開放肇始于安徽小崗村農民追求溫飽的努力,隨后在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認為農業(yè)是“重中之重”、“國民經濟的基礎”,采取措施從根本上實現“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目前,18億畝的耕地紅線、95%的糧食自給率底線,已成為共識。按照這一思路,我國先后實行了米袋子省長負責制,世界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科技。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xù)發(fā)出7個一號文件,按照“以工補農、以城帶鄉(xiāng)”戰(zhàn)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梯次構建惠農促糧的長效機制。
在“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之間,堅持替代能源“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
2005年起,在“向玉米要能源”“向加工要效益”的推動下,東北一些地方上燃料乙醇項目熱情高漲。國家從糧食安全的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于2006年底接連下發(fā)通知,清理和叫停糧食能源化項目。
在 “農民錢袋”與“國家糧袋”之間,創(chuàng)立“農民種糧食,國家買安全”思路。“谷賤傷農”,“米貴傷民”。這是國際農產品市場特別是糧食調控的一道難題。從 2004年起,我國實行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當市場糧價低于最低收購價時,國家委托符合一定資質條件的糧食企業(yè),按最低收購價收購農民的糧食,成功破解了這一難題。
責任編輯:王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