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漲價引致三大“后發效應”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添加時間:2010年12月30日
今年以來,部分農產品價格輪番持續上漲,雖然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果斷出臺穩定物價的一系列措施,農產品價格很快開始小幅回落,但農產品漲價的“后發效應”開始引人關注:新一輪“民工荒”是否會因此上演?游資會否大量進入農產品領域?品牌農產品是否會成為撬動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會否引發新一輪“民工荒”
山東省鄄城縣農民鄭海迪今年25歲,近年來一直在天津一家建筑公司打工。以前,鄭海迪每逢過年才回家一次,今年,他卻在11月初辭職,回到鄄城老家。
鄭海迪告訴記者,他在天津打工時,一個月工資3000多元。“工資聽上去不少,但在大城市花銷太大,除去租房、吃穿等費用,一個月能剩下1000塊就不錯了。”在外打工遠離親人、精神生活十分苦悶也是鄭海迪選擇提前離開的重要原因。“得益于農產品漲價,這幾年農民收入提高不少,我家里20多畝地,一年收入四五萬元沒問題。既然回家掙錢也不少,還能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為什么還要辛辛苦苦在外打工呢?”鄭海迪說。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于部分農民工提前“返鄉”,一些企業已經出現不同程度“民工荒”。青島再一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泡菜生產企業,今年泡菜出口量將達到4000多噸。公司經理王猛告訴記者,“今年是泡菜生產企業利潤最高的年份之一,每噸利潤可達80美元左右,并且訂單很多。”為進一步提高生產能力,青島再一食品有限公司以每小時8元的工資招聘工人。“最近已陸續招聘40多位工人,但工人仍然很缺,生產量不能滿足訂單需求。”
面對農產品漲價引發的民工回流現象,山東省勞動就業辦公室副主任張善利表示,要想緩解“民工荒”,首先需要企業轉換觀念,不能再依賴廉價勞動力提高利潤,而是要靠結構升級和技術改造提高農民工待遇,以緩解招工難的現實壓力。此外,企業有必要進一步改善農民工生活工作環境,開展文化娛樂活動以充實農民工精神生活,激發農民工的團體幸福感和企業的凝聚力。
游資會否大規模進入
初海泉是山東省成武縣人,近兩年通過經銷大蒜迅速發家致富。“從2008年開始,社會上就開始有大量資金進入大蒜收購環節,再加之大蒜減產,這兩個因素直接造成了大蒜持續高漲的行情。”初海泉說。
初海泉分析,部分農產品價格明顯違背市場規律大幅波動、農產品收購市場上大量資金的“快進快出”等現象出現,明顯顯示出游資炒作的跡象。加上一些農產品經銷商這兩年賺到了錢,今年國家又加強了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股市走勢整體趨于疲軟,這些經銷商有更大的能力和動力去“抬高”未來農產品的市場行情。
不少專業人士也認為,農產品價格輪番上漲,游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以后農產品可能成為游資重點“關照”對象,但炒作范圍不會太大。
針對部分農產品價格異常波動和游資惡意炒作的情況,今年以來,國家加強了對農產品收購、流通等環節市場交易和價格行為的監管,依法查處了一批擾亂市場秩序的典型案件。與此同時,對交易價格嚴重偏離現貨市場、沒有現貨資源依托、交易規模過小、投機性嚴重,以及存在市場主辦方入市操縱價格、挪用保證金等行為的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則堅決予以取締。“未來,游資炒作部分農產品的現象仍將出現,但大規模大面積爆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山東省社科院經濟專家馮群力說。
品牌會否成為增收新引擎
從韓國“泡菜危機”開始,我國大白菜價格出現一波上漲行情。山東省膠州市是著名的“膠州大白菜”產地,今年大白菜良好的銷售形勢讓農民“嘗到甜頭”。
膠州市膠萊鎮南王疃村村民張吉安今年種了20畝大白菜,他曾因種出一棵當地最重的大白菜而成為遠近聞名的“白菜大王”。張吉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大白菜價格較高,按目前價格計算一畝純收入能達到4000元左右;再加上種大白菜之前種土豆每畝7000余元的收入,今年他20畝地的總收入將超過20萬元。
品牌農產品的獨特魅力也促進不少地方政府和部門加大了農產品品牌創建和保護力度。11月初,威海市海洋與漁業局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海參產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威海市各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對海參產業標準化建設、海參良種繁育、關鍵技術推廣、地域品牌推介等給予重點扶持,著力打造“威海刺參”這一地域品牌。同樣在11月初,為進一步提升“煙臺蘋果”品牌形象,擴大知名度,煙臺市農業局公開向社會征集“煙臺蘋果”廣告語及包裝盒(箱)設計方案,最佳廣告語設計者獎金高達2萬元。
記者從山東省農業廳獲悉,未來五年內,山東將進一步加大品牌農產品的創建和保護力度,在搜集、整理和保護品種資源的基礎上,開展品質改良和開發利用,推行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和品牌化營銷,充分放大品牌效應,到2015年,培育50個以上國內外知名的蔬菜品牌和多個知名水果品牌。
“首屆中國農產品品牌大會”將于明年1月中旬在杭州舉行。大會將以“品牌、生態、競爭力”為主題,在回顧我國農產品品牌化歷程、總結經驗的同時,將進一步明確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方向和途徑。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品牌建設不僅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途徑,更是實現現代農業的“牛鼻子”。
責任編輯:范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