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添加時間:2010年08月12日
近期農產品期貨走勢強勁,上漲幅度遠大于金屬、工業品板塊。近期油脂期貨更是創出自2008年底以來的新高。受國際糧價上漲影響,國內小麥和玉米價格也聯動上漲。對于投資者而言,后期注意小麥、早秈稻市場的回調風險,而豆類和油脂市場補漲行情仍值得期待。
基本面來看,農產品供應偏緊的狀況已成定局。從中國10年來首次大量進口美國玉米、夏糧收購中多元主體掀起的“搶糧潮”,到7月美豆天氣市炒作,以及8月俄羅斯小麥出口的限制令,炒作因素不斷,農產品板塊接力上漲。
美豆高位持續震蕩,也使國內進口成本的逐漸增加。再加上亞洲節日臨近,下游消費逐漸轉好,企業采購的意愿較強,也使得國內前期行情平淡的油脂市場迎來了反彈行情。
盡管中國三大主糧以自給自足為主,但由于今年初以來極端災害天氣頻發,災害范圍覆蓋多個糧食主產區,使得市場對國內糧價上漲的預期更加強烈。也使得國內的通脹預期不斷加大。下半年影響CPI走勢的主要因素在于新漲價因素,主要取決于未來食品價格以及農產品價格上漲情況,而這將直接關系到通脹預期管理目標能否實現。
目前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復蘇態勢良好,需求較為旺盛,尤其以中國、印度等人口大國對糧食的需求,更是成為國際游資借機作多的一個“萬金油”。面對通脹預期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下,我們相信后期政府將采取一切手段來抑制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7月的中后期,多項與農產品市場調控相關的政策密集出臺。僅7月28日,國家發改委就聯合多個部委一次性發布了3個與農產品相關的政府文件。隨后兩天,國家發改委又就玉米進口等問題做了詳細的解答。從近期8月10日棉花拋儲60萬噸儲備棉,8月12日的白糖拋儲15萬噸,這都是國家加大調控力度的有力佐證。如果農產品上漲過快過猛,就勢必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因此后期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將取決于政府行政干預的力度。
因此農產品的后期行情而言,早秈稻、小麥受國家調控壓力較大,上行阻力較大,沖高回落概率較大;玉米、大豆由于進口量不斷加大,再加上油脂消費旺季的到來、對外依存度逐步提高,進口成本的不斷增加,國家調控的力量相對較小。因此豆類、油脂和玉米市場的上漲潛力最大。
責任編輯:范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