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備春耕季節,黑龍江蘭西縣農民高江卻始終買不到美國品種“先玉335”。這種種子每公斤價格達到六七十元,是普通國內種子的五倍左右,但在種子市場上卻很搶手,很難買到。高江早就決定不買國產種子,最后買了同村人從吉林省四平倒運過來的“先鋒335”。售賣者告訴他,其實“先鋒335”就是“先玉335”的套牌生產種子,品質上并沒有區別,而價格只是后者的一半左右。
與高江的選擇趨同,近兩年,黑龍江農民漸漸傾向于種植洋玉米種子。據黑龍江省農業廳統計,僅2009年和2010年,“先玉335”的種植面積就達到775.8萬畝。僅此一種種子,就已占據黑龍江玉米種植面積的5%。 此外,黑龍江北部的早熟玉米區也早已被德國KWS公司的“德美亞”系列品種占領。2005年到2010年期間,僅該系列品種之一的“德美亞1號”,就種植了453.8萬畝,占據了該品種適應地區面積的50%以上。 黑龍江目前并非洋玉米種子“攻城略地”最猛烈的地區。據了解,目前“先玉335”在吉林已經占據該省玉米種植面積的20%。大力度營銷“先玉335”的鐵嶺先鋒公司,為美國杜邦先鋒公司獨資所有,目前在中國東北、華北各省,都已申請獲得種子進入市場資格。從品種上看,除了“先玉335”外,還有10多個玉米品種。 不僅杜邦先鋒在擴大中國市場,瑞士的先正達公司和美國的孟山都公司也都在做同樣的努力。 有消息稱,先正達與孟山都,也一直在中國境內試種或推廣種植本公司的玉米新品種。 從玉米種業的逐漸失守,很多國內專家看到糧食安全的危機。東北農業大學教授金益預言,如不采取相應對策,我國的玉米種子市場,10年后將被跨國種業集團控制。值得重視的是,玉米是雜交作物,農戶需要每年購買種子。控制了玉米種子市場,就意味著間接控制了中國玉米糧食市場。 蓄勢待發的洋種子 據中國青年報記者調查了解,近一兩年的糧食收購季節,至少在黑吉兩省的玉米收購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部分國家儲備糧庫和小販只收“先玉335”品種。吉林省吉林市的一位農民在網上抱怨說,現在收糧不看水分和色澤,居然指定收購一個品種。 而這種洋玉米種子確實具有高產、抗倒伏、脫水快、水分少、發芽率高等優點。金益也承認,國內其他科研單位,至少東北農業大學,現在尚不能選育出比“先玉335”更好的品種。 除了受到糧食收購商熱捧,“先玉335”的營銷策略也使其更受農戶和經銷商歡迎。 2007年,“先玉335”剛剛打入黑龍江市場時,幾十萬斤免費種子提供給農戶試種,廠家與農戶之間還簽訂協議——種植該種子產量不高可獲賠償。此后,該種子很快受到廣泛認可。金益介紹,與此相比,國內種業公司礙于自身資金有限,大都是一村一屯試種,新品種的推廣速度遠沒有這么快。 “先玉335”走缺口經營戰略,市場價格一直維持在高位。廠家批發給經銷商的價格又相對較低,較大的利潤空間也使經銷商更愿意售賣“先玉335”。在黑龍江綏化市的一家種子店,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經銷商進貨價每斤12元,而市場售價卻可以達到24元。而國內較強勢的玉米種子“鄭單958”進貨價為4.2元,售價僅為5元,利潤不足1元。 令金益更為擔憂的,并不是“先玉335”這一個品種的洶洶來勢。據他介紹,鐵嶺先鋒公司在全國早已申請獲得十多個品種的市場準入資格,僅在黑龍江省就早已申得5個。但據了解,除了“先玉335”外,其他4個品種并未大力度推向黑龍江市場。“并不是這4個品種不好,其中名為PR3394的,就比先玉335種質還要好。先鋒公司不久肯定還會多品種齊轟中國種業市場,那時種業市場勢必會淪陷。”金益說。 對于洋玉米種子占據國內市場的危害,此前曾有“先玉335”是轉基因玉米種子的傳言。金益解釋說,該玉米種子的父本自交系專利說明上,確實有“可用于轉基因或突變研究”的含義,其專利歸類也在轉基因或突變這一類,因尚有自然突變的可能性,所以不能斷定“先玉335”就是轉基因玉米種子。但金益認為,即使拋開轉基因一說,洋玉米種子若占據中國市場,一旦外國種業公司斷貨或拒絕供應,勢必造成中國玉米無種可種的局面。 企業規模:國內幾千家只相當國外一家 自2000年《種子法》頒布后,中國種業才開始市場化進程。由于起步晚,大多種業公司規模都很小,市場競爭力不足。黑龍江墾豐種業公司總經理劉顯輝說,國內8000多家有玉米種子生產資質的公司,加起來規模也沒有孟山都或杜邦先鋒等外國種業巨頭一家大。在黑龍江省內,種業公司多達160多家,注冊資金超過3000萬元的,不到10家。 在國外種業巨頭大規模進入的競爭壓力下,國內種業公司很多以套牌和仿冒等方式維持生存。農業部發布的調查顯示,在現有的8700多家種子企業中,30%的種子企業存在無證經營、仿冒種子、套牌種子的侵權違法行為。目前國內合法生產經營“鄭單958”的,只有5家企業;不合法的,卻多達40余家;市場上銷售的先玉335種子,超過一半都是仿冒品種。 “大部分種子企業都不具備科研能力;稍有實力的,就向科研單位購買專利;剩下的,則不是仿冒就是套牌。”金益說。 墾豐種業是黑龍江同行業的領頭羊之一,注冊資金3000萬元。但其現有的5個為公司帶來效益的玉米品種,卻沒有一個是公司自主培育的。作為較大的種業公司,墾豐種業近年也建立了自己的研發隊伍,可成效并不明顯,“26個研發人員中,15名有碩士研究生學歷,雖然有朝氣,但缺乏經驗。”劉顯輝說。 而黑龍江另外一家較大型種業公司——豐禾種業的科研力量相比之下更弱。據了解,其科研帶頭人只在東北農業大學短期進修便走馬上任。 與國內種業相比,跨國種業更有實力聘請學歷層次較高的研發人員。據了解,鐵嶺先鋒公司目前招收研發人員只限博士畢業生。東北農業大學畢業的張志堅兩年前在鐵嶺先鋒公司謀得田間技術員的工作,其稱,僅以田間技術員的工作作比對,鐵嶺先鋒公司的待遇是其他國內種業公司的1.5倍。 造成國內種業企業科研能力不強的另一個原因,是產學研脫節。 據了解,諸如東北農業大學等農業院校,一般都有較好的育種研發基礎和人才隊伍。但在現有評價體系下,校方更感興趣的,是教師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研發出來的專利。在東北農業大學,選育的新玉米種子品種獲省有關部門審定不會獲得獎勵,而因此項專利而形成的論文卻被列入獎勵范疇。“好在東北農業大學還是把新品種通過審定算作教師的科研成果,而在很多大學,選育新品種并不涵蓋在考核教師的內容之中。所以,常常是高校的論文數量上去了,育種的水平卻下來了。”金益說。 高校選育出新品種之后,成果向企業轉化又成為難題。像東北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這樣的學校下屬單位并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科研成果轉化必須經過學院、學校的層層審批。東北農業大學此前曾將選育的玉米品種東252轉讓給企業,而這個轉化過程耗時兩年。 此外,政府對科研項目投入較少,且大部分資金落到科研單位,企業很少沾到邊。但即使如此,科研單位卻也認為所投資金是不足夠的。 十一五期間,黑龍江省科技廳在“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及新品種選育”項目上,前三年的投入僅260萬元,其中48萬元用于玉米項目,具體到每個育種單位每年僅1.5—2萬元。黑龍江省農業廳農業良種化工程的中標品種投入5—10萬元,相對多一些。但金益說,維持一個育種單位運作一年的花費至少要80萬元以上,而5—10萬元,遠不足以彌補育種單位在每個品種選育過程中的消耗。 如何打造國內種業航母 如何使國內種業維持或增強市場地位,使其不至于在種業競爭中全軍覆沒? 金益認為,眼前的辦法就是各省能放開種子進入市場的審核標準,使國內種業公司的更多品種進入市場,以群狼戰術應對跨國種業集團這幾只猛虎。 但劉顯輝的墾豐種業更希望做強自己,打造國內種業航母來應對挑戰。目前墾豐種業每年會拿出1000萬元用于研發,這在國內種業企業中算是大手筆。而此外,墾豐正在計劃在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募集資金。募得資金后,墾豐種業首要的計劃就是成立自己的育種研發中心和收購科研單位。 事實上,在目前企業科研能力不強的情況下,墾豐種業這些較大型的種業企業為強化科研也已經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墾豐種業每年為黑龍江農墾科研育種中心提供100萬元研究經費,并協議對選育的新品種,墾豐種業擁有50%知識產權和100%的市場開發權。此外,墾豐種業與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也在探索,企業聘請的專家人事關系放在大學里,專家在校承擔教學任務,選育出新品種后,專利及市場開發權歸企業,而研究論文歸校方。 就校企之間合作方面,金益作為黑龍江省政協委員,日前也在黑龍江省政協會議上提出相關建議。 金益認為,可以考慮在政府主導下,由科研院校與企業共同申請形成項目合作組,資金由政府配套和企業自籌,開展貼近實際生產需要的科研項目,科研成果以企業為主轉化開發。 對于校企間的人才流動,金益建議科研院校應鼓勵相關人員到企業兼職,科研成果校企共享,但仍需以企業為主開發轉化。此外也可以考慮將科研院校的相關人員整體轉到種業公司,保留事業身份,實行企業管理,研究成果歸企業所有,以便快速轉化科研成果。 據了解,吉林省農科院此前也嘗試過,在保留事業編制的情況下,將人員轉到吉農高新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但目前國內做過這種嘗試的還只是極少數。 而在種子銷售市場方面,金益認為,規范種子市場的執法主體不明確,農業、工商、質檢、技監等部門都可以找到執法依據,也都參與市場執法,工商部門可以開展紅盾護農活動,質檢部門也可以插手檢察種子數量,農業部門對種子品種也有管理權限。多頭管理不利于市場的規范和凈化,不如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農業生產資料綜合執法隊伍。 |
責任編輯:魏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