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村金融時報|添加時間:2011年01月19日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服裝品牌開始走“低價位、舒適、基本款”的定位路線,這其中純棉制品自然成為了主打。當消費者們將一件件價格實惠的純棉襯衫、體恤裝入購物籃時,很少會有人關注到產業鏈的源頭,棉花市場在2010年所經歷的不平靜。
了解棉花這個產業的人都知道,國內棉花每年的供給都要小于需求,除了自產還需要從國外進口。“之前每年的缺口在100萬噸左右,但去年的天氣情況、經濟形勢,使得供求差距拉得更大。”某期貨公司研究員對《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根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在全國范圍內對2010年度我國棉花產量情況展開的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7568.2萬畝,較上年減少1.1%;單產84.0公斤/畝,下降4.4%;總產量636.0萬噸,減少5.5%。
相關人士表示,2010年3、4月的大風拂塵降溫天氣對西北內陸棉區春播造成了一定影響。9、10月份持續降雨和冷空氣頻襲使得長江流域部分棉區空氣濕度大、光照偏少,影響了棉花單產和品質。“如果不是因為今年某些省份擴大了植棉面積,總產量會下降更多。”上述研究員表示。
國際上,由于美元走弱使得美盤棉花價格走強。數據顯示,2010年12月21日美盤棉價突破棉花期貨主力前期高點,達到159美分每磅的高價,相較2010年8月時的價格上漲了一倍。同時,由于2010年巴基斯坦洪澇災害棉花減產30%,印度禁止棉花出口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加劇了國內棉花供需差距預期的急劇放大,使得棉花在2010年領銜農產品漲價潮。
2010年夏秋之際,一輪被業內稱為“十年不遇”的棉價上漲洶涌而來。數據顯示,2010年8到11月間,國內棉花價格不斷突破各個關口,從最初的不足17000元每噸上漲到了30000元每噸,漲幅高達90%。
責任編輯:王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