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糧油信息網|添加時間:2010年11月03日
日前,關于國內食用油醞釀全面漲價消息屢見報端。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強民25日對媒體表示,本次食用油漲價屬于輸入性漲價,從7月初至今一級豆油(散油)出廠價上漲了33%。這次食用油調價的特點即國際市場價格變化傳導作用,實際我國供應充足,而需求方面也沒有太大變化。
散油出廠價4個月上漲33%
尚強民透露,7月份以來,國內食用油價格跟隨國際大盤上漲,7月初沿海一級豆油(散油)出廠價為每噸7100元,8月底達到8900元,上漲11%;9月底上漲到9300元,上漲31%,目前已經達到9400-9500元,漲幅為33%左右。
據國家糧食信息中心張立偉處長介紹,散油的定價完全是市場行為,散油經包裝、上市大概需要半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出廠價傳導到市場零售價大概有半個月的滯后期。
國內食用油受制于國際市場
“本次漲價的特點就是輸入性漲價,國內食用油與國際糧油市場高度一體化。”尚強民透露,2009-2010市場年度,中國消費了2320萬噸食用油,其中60%來自國際市場,而國內只有16億畝的糧油種植面積,自己生產油料的能力受限。
尚強民透露,2009-2010年度進口大豆5034萬噸,而2009年度進口大豆4255萬噸,2008年進口大豆3744萬噸,2007年進口大豆3084萬噸。從1995年以來,中國從國際市場進口大豆的數量一直飛速擴大。
他分析認為,這種大豆需求高速增長的趨勢,將因為城市化以及消費水平的提高再維持十幾年。
食用油消費今年出現報復性增長
“從2009年四季度以來,國內對食用油、肉禽蛋的消費出現了報復性的增長。”尚強民認為,漲工資提高了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同時食用油也存在著浪費等不合理消費現象。
國內食用油的需求,推高了對國際大豆的需求。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測未來一年中國需要進口大豆5400萬噸,而美國農業部認為中國需要進口5500萬噸大豆,貿易機構則預測中國需要進口5800萬噸甚至6000萬噸大豆。
大量資金炒高食用油價格
對于是否是熱錢炒作導致成本價格上升的問題,尚強民稱原因復雜,他同時也表示,"資金的炒作很強,出于對市場的預期和其他一些因素,大量的資金在炒高油籽和油料的價格。"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分析預測部處長張立偉也表示,漲價的原因更多的在資金的推動。"流動性太充裕了,國內也是,什么期貨的價格低就炒什么,前一段早稻的價格低,但很快就拉出了3個漲停板。"
而美國農業部宣布南美大豆可能減產的消息,刺激了資本對于大豆期貨的炒作。據悉,今天上午大連盤豆油期貨每噸上漲了300多元。
國內市場不“缺油”
國際油價上漲帶動國內食用油調價,但市場表現卻相對平穩。尚強民說,實際上現在老百姓對漲價情緒并不是很強烈,并且市場上還存在商家促銷現象,說明國內不缺油。
一方面,與過去不同,近年國家在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都增加了油籽和油料的儲備,國家的政策性庫存量增大。另一方面,今年以來增加了大量油料進口,形成了商業流轉庫存。
“國內的市場并不缺現貨,資金炒作的力量比較強。目前市場食品油供應充足。”尚強民透露,今年以來中國已經進口大豆4016萬噸,10月預計進口465萬噸,全年進口總量將比去年增加1150萬噸。
尚強民說,對于未來油價會否繼續上漲還很難判斷,可以預測的是,未來十幾年國內市場的需求還會高速增長。目前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和相關單位正在進行食用油安全戰略研究,對食用油安全戰略進行部署。
責任編輯:王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