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添加時間:2011年01月19日
“現在辣椒收購價漲到2塊多了,但天冷地里沒有辣椒,結了果也長不大!”湛江遂溪縣洋青鎮文相村菜農楊光花很苦惱,眼看著辣椒價格從2—3角/斤飆漲到2—3元/斤,但是沒有產量。
這都是天氣惹的禍。與此同時,中國北方九省市正遭遇冬旱,對新年度國內小麥產量造成威脅。放眼全球,糧食的危機暫未形成,不過糧價上漲的危機已經初步顯現,由異常天氣頻發所引發的“糧價危機”已拉響預警。
受其影響,專家表示:“中國去年12月CPI將保持在4%以上,全年將面臨持續的通脹壓力。”
■廣東 市場
南方凝凍天氣引起農產品價格波動
楊光花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往年這個時候,都是湛江北運菜最為暢銷的時候,但今年北方冷空氣接二連三侵襲南粵,廣東很多地區蔬菜生長受到嚴重影響,菜農們望著“火箭般”上升的價格只能干瞪眼。“辣椒幾乎是一天一個價,昨天到今天就漲了5角/斤!”而前期天氣好的時候,辣椒只賣到0.2—0.3元/斤。
而根據氣象部門的預報,本月18日又有一股新的冷空氣影響廣東,并伴隨著降雨,將出現濕冷天氣。“辣椒價格還會繼續漲,因為沒有產量了!”楊光花說。
蔬菜終端市場也很快有了連鎖反應。記者昨天在廣州天河車陂的一個農貿市場看到,往日堆滿青椒的菜檔明顯空落了很多,只見鋪面上擺放著一小堆青椒,且以殘損居多。檔主告訴記者,由于進不到貨,這些還是前幾日剩下來的。記者注意到,旁邊的價碼牌上的數字已由前幾日的3元調到4元了。
與此同時,受持續寒潮影響,湖南、貴州等省大部分地區出現了低溫凝凍天氣,給物流和交通運輸帶來了較大影響,各地正紛紛緊急出臺措施,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給和穩定物價。
■中國 冬旱
9省市冬旱或致中國小麥減產一成
如果說寒潮只是影響了“菜籃子”,那么正在持續的北方冬旱則可能會威脅到我們的“米袋子”。
由于降水持續異常偏少,中國北方部分地區出現嚴重干旱。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目前,中國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西、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九省市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旱,河南、山東大部地區已達特旱等級。
目前,山東已有2781萬畝冬小麥受旱,24萬人臨時性飲水困難。山東省防汛抗旱辦公室主任楊振東表示,若春節前全省無有效降水,全省干旱概率將達到60年一遇。
氣象專家分析,導致華北、黃淮地區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去年10月以來冷空氣勢力強,而水汽條件較弱,由于沒有明顯的偏南暖濕氣流北上,也沒有偏東風從東部海域輸送水汽,華北、黃淮難以形成降水。
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十天,中國北方大部地區維持低溫干燥天氣,華北、黃淮仍無降水的可能,旱情還將有所發展。
“如果出現秋冬春連旱的極端情況,中國小麥今年全年將減產800萬噸,占總產量的近10%。”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分析表示,中國小麥產量原本可以實現自給,但一旦出現這么大的減產幅度,將出現供需缺口。
■全球 農產品
頻發災害致國際農產品期貨全線上漲
寒潮不斷侵襲,干旱正在持續,2011年伊始,異常天氣就開始在中國“發威”。中國氣象中心日前表示,中國在2010年先后遭遇了干旱和洪澇災害。2010年我國極端高溫和強降水事件發生之頻繁、強度之強、范圍之廣歷史罕見,是本世紀以來我國氣候最異常的一年。
極端天氣頻發,在全球范圍來看,亦然。2010年,小麥主產國俄羅斯遭遇罕見干旱,全境農業遭受嚴重打擊,甚至一度頒發了小麥出口禁令。
最近,另一糧食主要出口國澳大利亞遭遇洪水。1月和2月通常是澳大利亞小麥收割的季節,大量的雨水將造成小麥的減產,2010年,澳大利亞小麥產量是2250萬公噸,其中1450萬公噸用于出口,大約占全球市場小麥出口份額的11%。據預測,洪水將造成澳大利亞小麥減產一半。
美國農業部近日發布一份對世界主要農作物產量估測報告,報告下調對全球主要農作物產量的預期,并提高對部分需求的預期。這導致芝加哥農產品期價12日全線上漲,大豆和玉米期價升至30個月新高。
報告還下調澳大利亞去年小麥產量2%至2500萬噸。澳大利亞遭遇洪水,疊加俄羅斯和烏克蘭控制小麥出口因素,預計將推升美國小麥出口量至18年來新高。
該報告還指出,“拉尼娜現象”正加劇南美洲地區干旱,勢必影響玉米和大豆產量。美國農業部預計,阿根廷玉米收成將下降6%至235萬噸。
■影響
全球大范圍“糧價危機”山雨欲來
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的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已經達到了1990年以來的最高位,在去年6月到12月間上升了32%,甚至超過了2008年糧食危機時的水平。糧農組織已發出“2011年全球糧食價格可能進一步高企”的警告。
糧農組織的報告顯示,經過連續6個月的上漲,現在的小麥價格幾乎是去年6月的2倍,糖價已經達到近30年的最高點,豬肉價格相比2010年年初則上升了25%,油菜籽和奶制品等也都出現上漲。
瑞銀的一份報告指出,自2008年以來,糧食問題再一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之一。經過了過去近六個月的快速和大幅上漲,糧食價格高企已成為新興市場的一個大麻煩。而價格上漲的趨勢似乎還看不到要到頭的跡象。
糧價是百價之基。由糧價快速上漲所引發的漲價效應,使得引領世界經濟復蘇的新興國家通脹率快速升高,個別國家甚至出現社會動蕩。
這引起了20國集團(G20)、世界銀行等多個國際組織的高度關注。G20輪值國主席法國總統薩科齊近日表示,已要求世界銀行對糧價的影響展開緊急調研。據G20官員透露,旨在加強全球糧食合作以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工作會談正在進行中,世界各國正在努力設法降低瘋漲的糧價。
印尼經濟統籌部長拉賈沙近日表示,為改善國內糧食供應,遏制不斷上漲的糧價和維持足夠的糧食儲備,政府決定從今年1月起取消大米、面粉、玉米和飼料進口稅。此外,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紛紛采取措施應對糧價瘋漲。
■分析
中國糧食危機難現 通脹壓力持續
農產品存在著一定的生產周期性,碰到受異常天氣影響,其供需矛盾就會被放大,最易受到市場炒作。近年來,“蒜你狠”、“姜你軍”、“糖高宗”等網絡詞語的出現便是對其最形象的描述。
“農產品供給因素被市場過于放大。”在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分析師馬文峰看來,除了天氣因素,流動性泛濫是推動國際糧價暴漲的另一主要推手。“美日歐都實行超低利率,或者說零利率,貨幣成本過低,這使得流動性資金過多,炒作因素很強。最近國際資金就開始把中國干旱作為炒作題材。”
根據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提供的數據,2010年全球只有小麥出現減產,而玉米和稻谷均出現小幅增產,小麥減產幅度不到4%,但國際小麥價格卻出現瘋漲,其中法國的小麥價格一年大漲78%。
盡管“糧食危機”山雨欲來,但據馬文峰分析,中國短期不可能出現糧食供給危機。中國糧食庫存充沛,小麥庫存率達到40%(期末庫存/消費)。從安全系數來看,目前保持在24.4,高于2007-2008年的19.5,“不太可能出現2008年那樣的糧食危機”。
但不可忽視的是,由食品所引發的通脹壓力不可小視。“受近期的天氣影響,會推高農產品價格,助漲CPI,這是近期物價超預期的主要原因。”國泰君安宏觀分析師王虎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根據國泰君安的最新預測,2010年12月CPI將同比增長4.3%,2011年1月CPI將達到4.8%。
盡管宏觀政策正在逐步收緊,但在經過短暫回調后,CPI很快重拾升勢。面對多發的天氣災害,全球“糧價危機”愈演愈烈,中國除了要應對國內的物價高企,還將面臨持續的輸入性通脹壓力。
責任編輯:王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