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正在重復大蒜的故事
信息來源:壽光農業網 發布時間:09/03/10
上一次是“蒜你狠”,現在輪到“姜你軍”。
昨日,記者在渝中區儲奇門新世紀超市看到,普通生姜價格已達到8.7元/500克,去尾仔姜的價格更高,達9.9元/500克。而在超市的另一端,帶皮豬肉的價格不過8.6元/500克。生姜比肉貴,已成不爭的事實。
隨著價格的飆升,生姜也得以成功“上位”,成為繼大蒜、綠豆之后又一引人注目的漲價明星。
大蒜、生姜的輪番漲價,會否沖擊原本脆弱的農產品產業鏈?
跟風囤貨:商家再次被套
9月1日下午,淅淅瀝瀝的小雨下個不停。望著一輛滿載生姜的卡車駛進盤溪農貿市場,陳文金的心情一如這陰晴不定的天氣。
陳文金做了整整10年的生姜生意,他的生姜批發點,“平均三到四天走一車姜”,是盤溪農貿市場內當之無愧的一級生姜批發商。
一些蔬菜公司從陳文金這里買下大袋包裝的生姜后,進一步分包、處理,而后供給各大超市。剩下的則是散布在重慶各個角落的二級批發商,他們拿貨后再次批發給自己轄區內的零售小販。而這,幾乎就是重慶生姜供銷鏈條的全景圖。
生意做上路了,上下游的渠道都很穩固。在平常年景,陳文金買進賣出,一切按常規出牌,倒也應付自如。可現在,買、賣之間卻是煩惱不斷。
“7月初的時候,生姜價格開始出現異動。”陳文金說,“3塊多一斤的價格維持了近半年,但在7月份開始使勁往上漲,最厲害的是7月底8月初,幾乎一天一個價。價格漲了,未必是好事。當初大蒜、綠豆暴漲,盤溪的中小批發商有幾個笑到最后?追漲殺跌,被套牢的不計其數。現在輪到我們經營生姜的了。”
為躲避風險,陳文金也不敢多進貨。很快,陳文金便為自己的理性慶幸不已。
8月中旬的時候,生姜批發價突破5元/500克,比7月初漲了近一倍,與去年同期1.2元相比,高了近4倍。可也就在此時,生姜銷量開始銳減。盤溪市場平時每天至少都要賣50-60噸生姜,現在一天銷量卻不超過15噸。于是,生姜價格開始掉頭直下,到8月底跌破4.2元/500克。
跟風囤貨的商家又一次被套———這幾乎是大蒜行情的鏡頭回放。
揭秘“穩賺不賠”的炒家之道
“從大蒜、綠豆再到今天的生姜,要還說是天氣原因,沒有炒家進場,恐怕誰也不會相信。”陳文金對此深信不疑。
但他所不知道的是:與自己的戰戰兢兢不同,炒家卻在做幾乎“穩賺不賠”的買賣。
重慶金豐糧油公司副總經理石兵說,山東安丘姜蒜批發市場是全國最大的生姜批發市場,平均每天銷售生姜1000噸左右。據石兵介紹,炒家的操作手段其實相當原始,他們會先在姜價相對較低的時候囤積一部分生姜,然后用一部分資金到批發市場高價收購。市價2塊錢的姜,他們就用2塊5甚至3塊來收。如果一切順利,幾天就把整個市場的價格炒上去了。
“不排除另一種可能,炒家們高價收購的就是自己原先囤積的生姜。價格上去了,他們再套現出貨;要炒不上去,反正錢是左手換右手,自己也虧不著。”石兵說。
據了解,生姜儲藏在專門的姜窖中,再輔以一定的保溫措施,可以存儲兩年時間。這也是部分炒家敢于大膽吃貨的重要原因。
市場傳聞,這次生姜價格暴漲,來自臨沂、江蘇等地的炒家是始作俑者。
石兵表示:“有一點可以肯定———炒姜比炒蒜更容易了。因為大蒜的榜樣在前,許多人對漲價都有心理預期。只要有人領頭,商家立刻跟風,姜農也會惜售。
為何是大蒜與生姜?
今年以來,盡管農產品價格整體走勢偏強,但論漲幅之高,抗跌性最強,恐怕還非大蒜與生姜莫屬。它們緣何能引來游資的關注?
盤溪農貿批發市場經理汪有良表示,大宗農產品關乎國計民生,政府調控措施十分嚴格。在這些領域,沒人敢動炒作念頭。同時,受天氣影響,大蒜、生姜的產量的確有下滑趨勢。
重慶大梁糧油公司總經理鄭源認為,大蒜、生姜被炒家相中,與其自身屬性有關。全國市場的大蒜、生姜有接近30%來自山東,并且就集中在臨沂、萊蕪幾個地區。蘿卜、白菜全國到處都在種,炒家就算張大嘴也不知從何下口。但大蒜、生姜就容易得多,只要在主產區的幾個縣市高價收購,造成農民惜售,很快就能波及全國市場。
對于生姜價格的后續走勢,幾乎沒人敢預測。石兵說:“生姜是學大蒜,在蟄伏一段時間后再次沖高,還是像綠豆一樣掉頭向下,真是誰也說不清楚。我在這一行干了10多年,如今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姜價忽漲忽跌,我們這些中間商其實最擔心。姜貴了,別人可以不吃姜,我們卻不能不干這個呀!”陳文金嘆道。
責任編輯:張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