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01/19/11 信息來源:安徽商報
“棵白菜2.5噸,好的,烏菜,2.5噸,恩,不會漲價的,你放心! ”廬陽區三十崗的李向梅在打電話的同時,忙不迭地記錄下客戶的訂單。掛完電話,這位合肥市最大規模的設施農業種植戶向記者算起了剛剛過去一年的生意,前10個月雖然菜價高企,但他們這些本地菜受災嚴重,欠產欠收,10月后天氣轉好,可菜價又應聲而跌。
漲了大半年終于“歇菜”了
“現在的棵白菜是2毛,2毛5,要是超市直接上門來采購,還要便宜5分錢一斤,這價格是跌見底了。 ”李向梅說。
而去年的這個時候,棵白菜要賣到1塊左右。李向梅告訴記者,2010年10月份以后,天氣變得適應本地菜的生長,本地菜大量上市。上市量變大,反而賣不上價格了。進入11月份后,暖冬天氣讓本地菜上市量較往年增加不少,同時,各地較好的天氣也讓外地菜蜂擁而至。周谷堆市場每天都保持著2500噸左右的交易量,這還不算超市、菜市直接到菜農手里收的。
就在李向梅家不遠的地方,一個叫綠爾康的蔬菜基地,80萬斤的萵筍、棵白菜等葉類菜都躺在了地里,由于價格太低,菜販也不愿上門,負責銷售的劉鵬急得直撓頭。
去年10月后的天氣轉暖讓本地菜豐收,價格下跌,那么,去年大半年的菜價高漲又是為何?李向梅告訴記者,去年10月份以前,本地菜受災嚴重,最開始是倒春寒,之后,去年的夏天特別熱,加上干旱和病蟲害,大半年的時間,本地菜農都欠收,好幾茬都沒趕上,上市量小導致菜價節節往上竄。
總的來說,高價時本地菜欠收,豐收時本地菜便宜,2010年的高菜價除了推高了CPI,沒給種菜的本地農民帶來什么大實惠。
菜農不干了開春又要漲?
“現在最擔心的是明年很多人不想干了。 ”李向梅告訴記者,實際上,很多菜農之所以在2010年擴大生產,固然有政策和補貼的支持,但看準去年菜農都掙了錢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來自合肥市農委的一組數字顯示,2010年合肥秋冬季蔬菜瓜果播種面積61萬畝,比上年同期增加12萬畝,增幅達24.5%,其中蔬菜46萬畝,較去年增加8.5萬畝,總產預計可達73萬噸。
面積在增加,產量在增大,可是今年,李向梅算來算去,自己是靠著夏天的西瓜保了本,而更多的菜農都在虧本。這樣,肯定會挫傷很多菜農的積極性,她的合作社里就有20多個菜農撂挑子了,因此她判斷2011年開春后“菜價一定漲! ”
穩定了菜農也就穩住了市民的餐桌和錢包,對此菜價的預測,有專家分析認為,隨著去年年初菜價迅速躥升,蔬菜在秋冬季種植面積增大,菜價又跌了回來,春節期間本地葉類菜波動不會太大。而從長遠看,蔬菜價格是有著合理的上漲空間的,菜農不必因為今年冬天的損失而擔心未來。
責任編輯:范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