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形勢將十分嚴峻 保衛戰只能勝
來源:壽光農業網 發布時間:09/09/10
從內部市場看,夏糧、早稻一上市,搶糧大戰迅即拉開,糧食價格直線攀升,至今居高不下。一些專家認為我國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可能性不大,但是,這種預言卻屢屢落空。在國內市場搶糧隊伍中,外企、外資勢不可擋。外資試圖控制我國糧食下游加工企業,進而客觀上拉高中國大陸市場糧食價格的目的已經昭然若揭。
從外部形勢看,全球糧食危機聲音再現,國際糧食市場隱患重重。國際市場上的小麥價格暴漲,7月份的價格漲幅創造了40年來的最大單月漲幅。小麥價格的暴漲隨即帶動了其他農產品的跟風上漲。資料表明,從7月初開始,玉米期貨價格至今累計漲幅接近20%,大豆期貨價格累計漲幅也達到了12%。不僅如此,目前小麥價格暴漲已經打破了小麥、玉米的正常比價關系,同時大豆、小麥比價也偏離均值。一些國家比如俄羅斯等國都紛紛限制或者根本取消本國糧食出口。中國作為糧食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已經開始受到全球糧食市場的影響,外企大肆高價收購糧食,其實也反映了全球糧食市場的形勢。
面對國內外糧食市場的嚴峻形勢,必須清醒認識兩點:首先,今年中國冰雪、低溫、高溫、旱澇泥石流災害不斷,影響了全年糧食產量,而外企糧商參與收購、搶購是糧食價格上升的主要原因。高價收購糧食,中國加工企業可能承受不了,而外資企業由于設備先進、規模化程度高、管理成本低,糧食在他們手里加工不賠反賺。如果把中國糧食加工企業都徹底擠垮,那么,外企糧商將處于壟斷地位,糧食定價權將掌握在他們手里。到那時,中國保護價的國庫由于收購價格低,就很難收到糧食,糧食將從產出、銷售、加工等環節都受制于外企。
其次,糧價上漲將直接推高通脹預期。糧價在CPI中權重很大,近期如果糧食價格不能穩定,通脹率將被推高。這將直接威脅中國經濟穩定健康發展,使得中國經濟的兩難選擇難上加難。
因此,面對災害一定要打好“糧食保衛戰”,確保秋糧有一個好收成;要適度控制外企糧商無節制滲透到中國糧食鏈條上;要迅速做大做強中國本土糧食加工企業,加強與外企糧商競爭的實力;一定要加強糧食市場管理,對于惡意搶糧、囤糧,擾亂市場者加大查處力度。
面對罕見自然災害,面對全球糧食市場重重隱患,13億中國的口糧問題是天大的事情,這場艱巨的糧食保衛戰已經成為一場只能勝不能敗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