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漲價的根兒在哪里?菜價上漲誰受益了?
信息來源:壽光農業網 布時間:09/03/10
編者按 近日,全國蔬菜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漲。國務院總理溫家寶8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政策措施。我市蔬菜價格如何?哪些因素造成了蔬菜價格的波動?為此,記者去太原多家大型蔬菜批發市場、連鎖超市和集貿市場一探究竟。
據國家統計局太原調查隊最新監測結果顯示,8月份我市鮮菜零售價格較7月上漲20%。其中,菠菜、油菜、生菜、菜花、西葫蘆5種蔬菜價格漲幅均超過了20%。
市物價局監測中心胡主任介紹,今年蔬菜價格受氣候狀況影響較大,高位運行。從所監測的10種蔬菜平均價格來看,從年初至今,寒潮、暴雨、炎熱天氣對蔬菜生長及運輸造成不利影響。8月中旬以來,全市菜價有所回落,菜價出現波動,均屬于正常范圍。
□蔬菜批發商:想說賣菜不容易
8月底,太原夜晚已略顯涼爽。晚10時,街道上人影漸稀,而我市舊晉祠路上的河西農副產品市場卻是一派繁華。一輛輛載重20噸的運菜車從收費管理處徐徐通過,交過管理費后,蔬菜批發商到達自己的攤點,開始卸貨。
來自河南的郭師傅邊從車上卸下西葫蘆邊說,一車西葫蘆從嵐縣的菜農手中以每公斤1.2元的價格收上,算上運費和汽油費等費用,以每公斤1.44元出售才能不賠錢。賣給零售商時每公斤1.5元,滿打滿算,一車菜賺1200元。但前提是,菜一天內賣完,時間拖得越長利潤越小。"有時候賠錢也得賣,蔬菜難保存,爛掉還不如降價處理。"郭師傅無奈地說。
像郭師傅一樣,蔬菜批發商紛紛表示,每年7月至9月本地菜居多,從10月開始,本地菜漸漸退出市場,以外地菜為主,菜源一般來自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從外地運輸的鮮菜容易受氣候、災害、運輸損耗等影響。
□零售商:蔬菜上漲,我們不是受益者
在地頭上,農民將顆顆鮮嫩欲滴的生菜以每公斤0.4元的價格賣給批發商;在批發市場,批發商轉而以每公斤1.2元的價格賣給零售商;在集貿市場,小商小販又以2.0元每公斤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從田間地頭到居民餐桌,從0.4元到2.0元,終端零售價格比地頭菜價格高出4倍。這是國家統計局太原調查隊在今年5月下旬調查的結果。
來自忻州的呂師傅從事蔬菜零售已有兩年,他對菜價上漲很是無奈:"總有人說蔬菜漲價我們是最大受益者,其實完全不是這么回事,我們比前兩年賺得少多了。"他算了一筆賬,以前柴油每升4元出頭,現在6元,運輸成本增加了。雇一個工人以前一天20元,現在60元,每月支出較兩年前高了將近700元。
8月25日,記者走訪了我市多家大型連鎖超市,隨意挑選了3樣蔬菜。沃爾瑪長風店、美特好濱河店、田和超市的豆角價格分別為7.60元/公斤、4.36元/公斤、5.0元/公斤;青椒價格分別為4.4元/公斤、3.16元/公斤、3.16元/公斤;油菜價格分別為5.8元/公斤、5.16元/公斤、5.0元/公斤。同樣的蔬菜在不同超市的價格不同,超市的菜價又比集貿市場高出將近20%。沃爾瑪長風店店員小李解釋,地段不同,租金、人工費不同,每家超市都有自己的蔬菜生產基地。實行農超對接雖省去了中間環節,但超市進的都是一級鮮菜,品相質量好,進價高,售價也貴。
菜價漲了,批發商、零售商都沒得到好處。那么,菜價上漲的根兒在哪?又該如何應對?本報將繼續關注。
責任編輯:張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