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農產品貨源充足 菜價為何還要漲?
業內人士預測,國慶后隨著秋季蔬菜進入上市旺季,本市菜價會逐步回落。
貨源充足零售卻漲
國慶期間,全市各蔬菜批發市場每天的供應量已超10000噸大關,稱得上貨源充足、價格平穩、購銷兩旺。昨天,記者在江楊批發市場的蔬菜區域發現,蘿卜、刀豆、扁豆、山藥、玉米、茄子、土豆等貨源十分充足。各個蔬菜批發商倉庫里,基本上都堆滿了待售的蔬菜。一個土豆批發老板表示,土豆的批發價是3.7元/公斤,如果要貨多的話,價格還可以優惠。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場蔬菜批發價與前一階段差不多,且滬郊的葉菜應市量不少,并沒有出現太大的價格波動。
零售市場的菜價依然高漲。薛女士住在靈石路新村路附近,長期到西鄉路農貿市場買菜,說起最近的菜價,她告訴記者,今年9月份以來菜價就特別高,青菜最便宜的也要2元/500克,最貴的達4元/500克;空心菜前一階段價格為1.8元/500克,目前漲到了3元/500克;西芹以前是2元/500克,現在是3.5元/500克;生姜賣到了10元/500克,向來價高的草頭、蘑菇、薺菜等,國慶期間均超過了10元/500克。
批零價格差距拉大
既然供應充足,批價波動不大,那蔬菜零售價格為何出現上漲?黃浦區某農貿市場管理處一位負責人表示,主要是批發價和零售價的差距在拉大。從市場批發出去直到終端零售商,其中的利潤可以達到50%,有的甚至達100%。以最普通的冬瓜為例,批發市場出來的價格為0.45元-0.5元/500克,而到了零售市場就是1元/500克,茭白批發價為1.4元-1.5元/500克,市場零售價就是2.5元-3元/500克。
記者對比了部分蔬菜的批零價格發現,外地的大白菜零售價均在..5元/500克,也有賣1.8元/500克的,而批發價則是0.8元/500克,相差近一倍;白蘿卜、生菜、卷心菜以及空心菜的零售價與批發價均相差40%至50%;而西紅柿與茄子等的零售價則比批發價高出至少30%。
流通環節成本提高
蔬菜價格上漲,真是零售環節出現了暴利嗎?一位專職于搞市場調研的知情人士并不認同。他表示,過年過節菜價漲,有部分因素是由于部分經營戶趁節日之機哄抬價格,且在零售市場出現“示范”效應。但菜價高漲的主要原因還是流通環節過多,每個環節成本逐步上升引致的“疊加效應”。
農產品流通一般要經過產地收購、中間運輸、銷地市場批發、二級批發和終端零售等環節,每一環節至少加價5%到10%。環節太多,會造成農產品損耗過大,且每個環節的成本上升都會傳導至終端消費者,最終形成“疊加效應”,拉升農產品價格。比如,眼下申城已經鮮見簡易的農貿市場了,正規市場取而代之,攤位租金、衛生費、管理費并不少,這些成本都會被計入菜價。
責任編輯:范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