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價格連續上漲
農產品價格連漲數月
近幾個月,國內小麥、玉米等糧食價格先后漲到近10年來的歷史高位,豬肉、雞蛋、大蒜、生姜等農副產品價格也連續上漲。
記者采訪中發現,目前這一輪農產品漲價呈現明顯特點,即銷售環節有波動,生產環節不明顯。長期從事生豬飼養的藁城市飼養大戶馬金國對記者說,他并不看好這一輪豬肉漲價的勢頭,并認為漲價持續不了多久,如果國家沒有進一步的穩市措施,不排除重新跌下虧本線的可能。
漲價沖減國家惠農政策
當前持續上漲的農產品價格,明顯影響到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消費意愿以及投資渠道等。農產品價格一路攀升,國家出臺的各項惠農政策效應被沖減,部分農民收入下降,甚至挫傷種糧積極性。
藁城市廉州鎮種植大戶李茂田告訴記者,他家承包土地20畝種植小麥,由于去年冬天遭遇凍害,小麥產量略微下降,但今年小麥收購價格比去年同期高出不少,種植小麥畝均收入為920元左右。不過,扣除每畝土地租金140元、種子42.5元、農藥13.5元、化肥185元及犁地、收割費用80元和其他農資支出50元左右后,每畝收益也僅有400多元,如果再考慮投入的人工費用,種小麥不賺反賠,遠不如外出務工收入多。
應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從小麥到雞蛋,從豬肉到生姜,農產品漲價,農民收益過少的問題反復出現。這就需要我們思考,為什么農民不能分享到價格上漲的紅利?為什么利潤主要停留在流通環節?客觀地說,除了一些不法商人外,流通環節的經營者也付出相應的勞動,承擔了相應的風險,道德上的譴責并不能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因此真正要解決的是,如何協助農民降低市場風險,提高農民分享價格上漲能力、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能力。
河北經貿大學教授李昌平介紹說,農民與流通商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信息的不對稱。流通商掌握的信息使他們能夠前瞻性地預測價格走勢。在這方面,個體農民處于弱勢狀態。因此,加快農民合作組織的組織化程度,在更大范圍內分享個體農民零散的價格信息,可以打破流通商在這方面的優勢,進而提高農民的整體議價能力。
李昌平認為,市場的波動,在某些情況下是無理性的,超出供求關系的范疇。對于這樣的非理性波動,政府的監管就非常重要。在價格非理性下跌中,政府有義務實施對農產品的保護。對于價格非理性上漲,政府也需要加強市場監督,打擊某些商販造謠、囤積、哄抬農產品價格的行為;同時也防止價格暴漲對第二年農產品生產帶來的負面影響。
責任編輯:王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