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經濟升溫 鮮花漲聲一片
來源:農博網
“風雨梨花寒食過,家家戶戶子孫來。”清明自古就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吃艾糍、掃墓園、踏青……帶動了一系列與清明有關的消費,讓“清明經濟”效應更加明顯。近日,記者在清遠市區轉了一圈發現,清明節小吃如艾糍、節日糕等已經開賣,鮮花、祭祀用品市場也日漸火熱。 清明小吃提前熱賣
記者走訪市場發現,清明節來臨之際,首先打起促銷戰的是燒味市場。從3月中旬開始,就不斷有酒店、臘味店拉橫幅,打出預訂燒豬、燒鵝的廣告。而超市和市場從上周開始,也陸續設攤打廣告銷售。據了解,今年的燒豬、燒鵝等價格比往年有所上漲。
在小市某飯店一條街,賣燒豬的招牌引人注目。清雅苑的快餐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跟往年一樣,今年的燒豬分為大小兩種,大豬的重量約為6—7斤多,小豬約為5—6斤,價格分別為338元和298元,“提前預訂可以有折扣優惠。”但對于普通家庭來說,買整頭豬回家祭祀的情況不多,“一般是參加祭祀的成員比較多的家族才會考慮買一頭燒豬回去,普通的小家庭都是買小部分燒豬肉。”在步步高(24.26,-0.22,-0.90%)酒樓,燒豬的銷售同樣分為兩種——— 大豬和加大豬,價格分別為368元和398元,大的重量約為4斤多,加大的是5斤多。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由于清明祭祀和朋友聚會的情況比較多,艾糍也成為受歡迎的應節食品。“從來沒吃過艾糍,覺得味道很不錯呢!”來自安徽合肥的小張說道,這幾天,小張吃遍了同事拿來的艾糍,“味道都不一樣,有些里面有花生和芝麻,有些僅僅是艾草,有些還有紅豆,有甜有咸,都很特別。”艾糍是清遠人在清明期間必吃的小吃,由于制作簡單,因此不少市民都自制艾糍。
另外,今年市區的超市新增了節日糕點的銷售,但由于不屬于傳統節日中的小吃,而且還沒有得到普及,因此“知名度”還不是很高。“我的小孫子很喜歡吃青團,我上個禮拜就買了。”一位在超市里挑選節日糕點的老伯說,“兩盒清明糕點分別是8.6元和11.8元,買來嘗嘗鮮。”
記者還看到,蔬菜市場上已經有人賣起了艾葉,適合喜歡自己制作青團的人們。同時,清明“團圓飯”預訂也開始增多。一位酒店前臺接待人員告訴記者,臨近清明的這段時間,家庭團餐的預訂比較火熱。尤其近年來,海外華僑歸鄉祭祖增多,一般都會一家大小吃個“團圓飯”。
清明帶旺祭品鮮花市場
掃墓是清明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清明節臨近,祭品市場也日益紅火起來。
在紙燭祭祀用品店,商家忙個不停。首飾、鞋子、車子、房子、四季衣裳……此外,還出現很多“高級別墅”、“國際品牌轎車”等高檔祭祀用品,價格從幾元到一百多元不等,甚至有一家店還銷售“冥府駕駛執照”。記者在下廓街附近幾家祭祀用品店看到,店里堆滿各式祭祀品,商品價格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老板表示,如果有需要還可量身定做。“需要什么,都可以幫你訂做,洗衣機、工人呀,什么都有。”然而,從銷售情況來看,這些花哨的祭祀未能得到消費者的追捧,多數市民主要選擇常用的燭香等祭祀用品。
“香燭、冥幣、金元寶等祭祀常用品的銷量還不錯。”松崗市場一位祭祀用品專賣店的老板告訴記者,自從3月中旬以來,祭祀用品的銷量呈現出“飆升”態勢,“批發和零售的都有,主要是賣給附近村落的小店鋪。”由于祭祀用品的銷售旺期具有特殊性,今年的祭祀用品仍然以香燭、元寶等較傳統的為主,但“買‘大房子’、‘寶馬車’、‘手機’等高級奢侈品的市民還是占有一定比例。”該祭祀用品店的老板稱,以目前的銷售情況來看,今年的銷量同比會有所增加。
記者在松崗市場和舊城的下廓街轉了一圈,發現除了祭祀用品專營店外,還有些小店鋪也臨時騰出一些貨架應對“清明消費”,有些老居民直接鋪設地攤,銷售祭祀用品,“即使是小本經營,這個時候也能賺上一筆。”一名正在找零錢給顧客的老人家笑著告訴記者,他已經連續三年在下廓街設攤了,用品貨物是兒子兒媳采購回來的,“他們看著我在家悶得慌,就叫我出來看鋪子,我挺樂意的。”老人說,“蠟燭和冥幣比較好賣,形成風俗了,每年還是照舊,也不會有什么新意。”
“沒有必要買那么貴的祭祀用品。”一市民認為,清明緬懷先人“心到”比“錢到”更重要,“生前多孝順,去后多想念就可以了,大擺風光狂燒奢侈的祭祀用品除了做給世人看,擺擺闊之外,也沒什么意思了。”在受訪的市民中,大部分都認為清明應該走環保、低碳路線。
與此同時,祭祀鮮花的銷售也進入旺季。記者走訪舊城中山公園對開的花卉一條街發現,菊花、百合、康乃馨的價格均有所上漲。如一枝花蕾的百合要10元一枝,三枝花蕾的百合則15元一枝;菊花也賣到20到30元一束。一家花卉店鋪的老板表示,花肥貴了,花店租金升了,運輸所要的油價也漲了……花卉價格上漲與今年的物價上漲不無關系。
當然,最熱銷的還是菊花,價格在1—3元一枝不等,與去年基本持平。一家花店老板娘表示,周末前來購買的人比較多,到時可能還會漲價。據介紹,這些鮮花買回去可以放十天八天。但是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一般不會提前很多天買,因為放久了不好看,而且一般清明用的鮮花也就幾支包裝,總價不高。
記者還了解到,用作祭祀品的蘋果、橙子、柑子等水果的銷量近期也在持續攀升。同時,一些臺灣青棗、山竹、蓮霧等新水果,也成為人們消費的新寵。在超市的水果專區,水果籃也受到市民的青睞,“100多元買一個好意頭回去,而且多種國內外水果都備有,還是挺劃算的。”一名正在選購水果的市民說道。
網上拜祭經濟實惠
在今年各路祭掃大軍中,“網上祭先烈”為這個傳統節日注入了新元素。社會學家認為,“網上祭先烈”活動既有創意,又富深意,既貼近時代,又極大地豐富了清明節傳統文化的內涵。
“我在網上注冊申請了一個靈堂,把爺爺的名字打上去就可以供親戚朋友們緬懷了。”老家在黑龍江的莉莉因為假期不長,沒有時間回家祭祀,因此只能在網上祭拜先人。“這種方式低碳環保,加上家人都在外打工,不能聚在一起,所以網上祭拜可以把各路親戚對先人的緬懷都集中起來,又免去了舟車勞頓之苦。”莉莉還在網站上設置了“挽聯”、“天堂留言”、“送禮”等多種功能,以便家人在緬懷親人時有更多的選擇,“最主要是網上送花、送房車都是免費的,點擊鼠標就可以實現。”
“這種方式比較適合無法在清明節團聚的家族或者新一代的年輕人,如果是老一輩人,還是會選擇親臨現場拜祭。”對于網上拜祭的方式,市民老阿姨覺得還是有點不夠誠心。“一方面我們不會用電腦,另一方面,一年沒給先人上香,也沒打掃一下先人墓碑,心里覺得過意不去。”
有人給清明節一個家庭的開銷算了一筆賬:清明期間除了香燭、鮮花外,白酒、蛋糕、甘蔗、糖果、水果也是必備的,而經濟條件好的人家還會買乳豬、燒鵝。一般過個清明,即使簡單的消費,一個家庭也要花400元左右。算上家族聚餐和交通費用,清明期間大約花費2000元左右。若是踏青旅游,花費則更多。
|